中国橡胶
主办单位:中国橡胶工业协会
国际刊号:1009-5640
国内刊号:11-3674/TQ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28080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


    现代生活离不开橡胶,从脚上的一双胶鞋到一根导体线,到小得肉眼看不见和大到无法想象的卫星、战略装备等,都离不开橡胶。然而有谁知道,中国曾经是橡胶空白的国度,西方野心家千方百计对中国实行橡胶封锁,一些东南亚国家在美、英两国控制下,还订出了针对橡胶的苛严“封关”法律。如果没有橡胶,中国将会怎样?
  为冲破西方的橡胶封锁,上世纪50年代末,中央秘密下达命令:从湖南省调集五万名青壮年向云南原始森林挺进。从此,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迁徙在湖南到云南之间开启,一场史无前例、艰苦卓绝、战天斗地、可歌可泣的橡胶种植战役在云南展开……
  一百年前,中国被视为天然橡胶种植禁区。为了冲破禁区,一代代农垦人以无畏的胆识和智慧,种出了中华民族令世界瞠目的橡胶。
  ——题记
  引言
  现代人离不开橡胶,从脚上的一双胶鞋到一根导体线,到小得肉眼看不见和大到无法想象的卫星、战略装备等。在人类文明的社会里,无论你处在地球的哪一方,站在世界的哪个角度;无论你是黄种人白种人还是黑种人,只要你睁开眼睛,都会有橡胶。
  其实,在很多年前,人类并不知道橡胶存在,更没有人把橡胶引入人类生活,成为文明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物资。
  1493年,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船队踏上南美洲时,看到戴着鸟翎头饰的印第安人,跳着土风舞、相互抛掷一种小白球。哥伦布接住一个小白球捏在手心,小白球稠黏而柔软,有股烟熏味,一松手,惊奇地看到球在地上弹跳起来。
  他被印第安人带进热带丛林的巴西亚马孙河三叶树林前,用利剑往树身一划,树皮伤心地流出白色液体。土著人说,看!“树的眼泪”。他们用竹筒接住“树的眼泪”,凝固,用手一搓,成了一个个会弹跳的球。他们把“树的眼泪”倒到脚上凝固成了一双合脚的鞋子,又把“树的眼泪”倒到土布上裁成了一件不透雨的衣。哥伦布把小球带回西班牙,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。
  1693年,法国科学家拉康达派科学考察队奔赴南美洲考察,把当地居民各种橡胶制品带回欧洲进行研究,发现橡胶可用作物品的秘密。1736年,法国人C?孔达米纳参加法国科学院赴南美考察队,观察到三叶橡胶树流出的胶乳可固化为具有弹性的物质。1763年,法国人麦加发明了能够软化橡胶的溶剂,制成医疗用品和软管。1770年,英国化学家约瑟夫?普利斯特利(Joseph Priestley)发现橡胶能擦去铅笔字迹。1839年美国化学家固特异在作试验时,无意之中把盛橡胶和硫黄的罐子丢在炉火上,橡胶和硫黄受热后流淌在一起,形成了块状胶皮,从而发明了橡胶的硫化法。固特异又用硫化橡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双橡胶防水鞋。随后橡胶又生产出胶布、胶鞋、胶管、胶板及一些日用品等,这时,橡胶工业已开始形成。“树的眼泪”,带着传奇色彩开始走进人类生活和世界工业。
  1845年英国人R?W?汤姆森首次获得了充气轮胎专利。1888年英国人J?B?邓录普制造出第一条充气自行车胎。1895年第一条充气汽车轮胎问世。从18世纪到19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过程中,欧洲工业革命从把橡胶推入工业应用领域,到开始生产汽车,天然橡胶成为重要的工业原料。橡胶的需要急剧上升,橡胶树种植拥有了获取巨额利润的可能。
  1876年,英国人魏克汉九死一生,从亚马孙河热带丛林中采集7万粒橡胶种子,送到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培育。在英国人的殖民地里新建的橡胶园规划整齐,割胶效率高。英国人把巴西三叶橡胶树大面积移植到马来亚、斯里兰卡、泰国、印度等原殖民地国家;荷兰、法国殖民主义者,也竞相在印度尼西亚、越南等地建起大批橡胶园。当热兵器战争步入到机械化战争,橡胶成了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。在第一次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天上飞的飞机、地上跑的汽车、大炮、坦克和各种机械化武器都用上了橡胶。
  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到现在,已有七万多种橡胶产品进入人类生活和科学领域。在各个国家需要橡胶,橡胶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物资的时候,《大英百科全书》第10版却这样记载:橡胶树仅仅生长在界线分明的热带地区——大约赤道南或北10度以内。南纬10度至北纬17度以外的地区为种植橡胶的禁区。如果这个结论成立,整个东方没有一寸土地可以生长橡胶树。而中国,不说云南,即使是在最南端的海南岛,也处于北纬17度线以北。
  橡胶连着你和我,连着整个世界的神经,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。
  应该说,橡胶的种植是人类共同的资源。西方野心家一边说中国不能生产橡胶,一边列出了封锁中国橡胶的名单。他们还宣布,一棵橡胶种也不流到中国,要让中国从此与橡胶远离,要让中国看得见却摸不到,让中国人世世代代做着橡胶美梦。一些东南亚国家在美、英两国控制下,订出了针对橡胶的苛严“封关”法律,莫说偷运成品橡胶,就是把一颗胶果、一截橡胶芽条带往中国,当事者都要遭受监禁、杀头。当年南斯摩洛号运载的3745吨橡胶成了中国从境外获得的最后一批橡胶。
  当他们一方面控制橡胶,一方面断言中国寸土寸地种不出橡胶的时候,就有人以无畏的胆识和智慧,冲破禁区,在中国种出了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生长的橡胶。
  这个人叫刀安仁。
  刀安仁,孙中山清末同盟会员,傣族爱国人士干崖(现在的盈江)第24任宣抚使。他从新加坡大胆地买了8000株胶苗种植在北纬24度50分、海拔960米的盈江县凤凰山。不料清政府阻拦干涉和日本技术工人疯狂毁坏胶林,橡胶树只剩下5棵,后来又死了4棵,只剩下最后一棵。这棵树成了我国栽培最早、树龄最长的‘橡胶母树’。当刀安仁的橡胶梦破碎在干崖时,中国人要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橡胶的梦想一刻没有中断。1948年,爱国华侨钱仿舟、李宗周等六人又以无畏的胆识,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橄榄坝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橡胶园——“暹华胶园”。虽然李宗周当年交给国家91棵橡胶树到现在只存活10棵,但它们以无可驳辩的事实向世界证明,中国已经冲破禁区种活了属于自己的橡胶。这一证明大大缩短了橡胶试种和科学论证的距离。
  1949年,中国的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开始种植天然橡胶2800公顷,年产干胶199吨。就新中国来说,这天然橡胶带来了新生,就整个工业建设来讲,这个数量微乎其微。在橡胶、钢铁、煤炭、石油四大工业原料中,橡胶的缺乏直接威胁到国防建设和人民安全。为了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垄断,对长期依赖进口橡胶的新中国,种出中国人自己的橡胶,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。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中国橡胶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中国橡胶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